在厦门市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,我公司紧紧围绕储粮安全这个根本任务,以发展为中心、以管理为重点、以科技为先导,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储粮活动,不断探索科技储粮新方法,积极推广储粮新技术,努力推进仓储管理工作向“三低、三高”方向发展,使“一符四无”粮仓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,已连续20年实现“一符四无”标准粮仓。几年来,先后被国家粮食局授予“国家粮油保管工作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‘一符四无’活动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粮食仓储工作先进单位”,取得“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”,被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授予“中央储备粮管理先进单位”,被省人事厅、省粮食局授予“福建省粮食系统2001--2003年度先进集体”和厦门市授予“1999--2003年度‘一符四无’活动先进单位”等称号。我公司开展科学储粮的主要做法是:
一、摆上位置,加强对科学储粮工作的领导
(一)统一思想认识。为提高全体员工对科学储粮工作的认识,公司紧密联系实际,教育职工牢记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,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,不断提高科技储粮水平,才能更加有效地确保储粮安全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,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员工科学储粮的热情。
(二)建立组织机制。公司建立科学储粮领导小组,对科学储粮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和规划;每季度定期召开攻关小组人员座谈会,进行讨论和交流;年度召开阶段性的总结会,进行讲评和表彰;对来年科学储粮工作的总体计划做出具体安排,从而确保科学储粮攻关工作的不断发展。
(三)制定科技规划。为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储粮科技进步,公司每三年制定一个科学储粮规划,明确具体目标要求、效果评定、奖惩办法;适时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和措施,在规划中将储粮中的难点作为攻关课题分解到各粮库,落实到具体人员,使攻关课题、实验目的、方法、步骤及项目负责人员职责明确,指导科学储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。
(四)提高员工素质。采取“三个结合”办法,认真抓好员工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,努力提高员工素质:—是公司培训与粮库培训相结合。公司每年都安排职工集中培训,针对储粮中遇到的难点,及时举办专题讲座。各粮库也根据各自仓型和储粮特点,坚持每月一次以上业务学习,研究探讨储粮措施。二是“走出去”与’请进来”相结合。先后78人次参加省、市局和中储粮系统的业务培训,参加各类仓储管理交流活动;邀请厂家技术员到库区现场指导。三是班组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。公司不定期出好《业务简报》,刊载国内外先进的粮油储藏技术、管理经验和公司职工撰写的科学储粮交流文章,每周半天组织学习讨论,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,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。
二、加大投入,提高仓储管理硬件的科技含量
(一)地上笼改造。在文灶库区进行地上笼通风和环流熏蒸技术实验的基础上,投入资金113万元,改造龙头山和大厝山库区的底层仓库18间,仓容33800吨。经过安装地上笼、环流熏蒸设备和实行满堆垛的方法,实际储粮45508吨,增加储粮11708吨,增幅34.6%,既缓解了仓容紧张的状况,也提高储粮科学水平。
(二)隔热改造。对新建库的外墙粘贴白色瓷砖,其余仓库进行刷白,周围种植树木,尽量减少热辐射。在气温回升前,对通风采光窗加贴铝泊纸、塑料泡沫板遮阳隔热;仓库大门用“槽管+薄膜”密闭;通风进风口用保温棉堵塞;粮面采用毛毯、谷壳包、麻袋等材料压盖,采取这些措施,粮温明显下降。此外,为解决粮油安全度夏问题,投入43.5万元改造两栋楼房仓顶隔热层,提高架空高度至80公分,隔热板加厚至5公分,隔热板之间预留50公分通风走廊,经与改造前对比,粮温降低了4.98~(2;投入7.4万元对油罐区的罐体表面喷涂新型隔热材料,使油温受外温作用明显减弱。
(三)密闭性改造。为提高仓库的密闭性能,投人大量资金对原有仓库进行全面维修改造,封堵了部分窗户,将大的木质窗更换为较小的塑钢窗,配有密封圈,邀请省粮食设计院专家到现场“会诊”,解决墙体伸缩裂缝,提高了仓房的密闭性能和熏蒸杀虫效果。
(四)添置科技储粮器材。近年来,共投入资金74多万元购买1套测虫系统、1台测定通风风量和风速的风速仪、4台水分快速测定仪、8套磷化氢浓度检测仪和磷化氢报警仪、23台熏蒸机、69台离心通风机、电子测温热敏电阻、PA\PE薄膜等一批科学储粮器材和检化验仪器,为储粮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可靠的支持。
三、结合实际,认真开展科学储粮活动
(一)实施“双低”密闭储粮技术有新的发展。“双低”是气调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一种方法。粮库进行“假六面”、“六面”和“五面”密闭对比试验,不断改进薄膜制作方法,如设置检查投药口,采用电缆头处理测温线和测气管,有效地提高密闭程度。熏蒸投药时充分利用磷化氢气体检测仪器,确保储粮熏蒸年用药量控制在1.5--2.5/m3低剂量范围内,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。
(二)应用粮情测控系统有新的发展。从2000年开始,在库区安装粮情检测分析控制系统,实现了公司与粮库联网巡测。5年来,通过对该系统单仓实测、多仓实测、定时巡测、自动报警、智能分析和通风控制等功能的应用,较准确地反映了“三温、三湿”变化情况,对于全面和准确掌握粮情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(三)安装使用地上笼通风系统有新的发展。对底层仓库进行地上笼通风系统改造,实行满仓堆垛,改变了地面仓只有轴流风机的历史。抓住秋冬季有利进机,分阶段进行通风降温,在水分偏高的区域增设测温点,利用自制包装粮深层取样器抽检,随时掌握水分变化情况。合理使用通风设备,达到对偏高水分粮食降温降水的目的,稳定了粮情。
(四)应用环流熏蒸技术有新的发展。在原来使用仓外熏蒸机的基础上,配上环流熏蒸设备,认真研究推广环流熏蒸的操作办法和应用规律。在使用中,针对不同仓库、不同粮食品种和害虫种类,设定磷化氢气体浓度和环流时间,采用磷化铝动态潮解进行环流熏蒸,及时利用检测仪和报警仪测定毒气浓度,确保熏蒸安全和有效。
(五)空调降温储藏有新的发展。2001年公司首次承储一万吨特种储备大豆,由于大豆不耐高温高湿,安全度夏成了难题。公司及时购置5台除湿机和36台空调机,对大豆进行降温降湿,把粮温控制在240(]以下,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,延缓大豆品质劣变,使这批储存2年多,度过3个高温季节的大豆,出仓时品质仍达到“宜存”标准。轮人的大豆转为地下洞库保管后,腾出来的仓用来储存3000吨市政府应急储备大米,解决了大米安全度夏问题。
(六)科技储粮课题研究有新的发展。采取“土洋结合、内外结合、上下结合、新旧结合”等办法,积极组织对仓储管理中的技术难点进行科技攻关。目前在3个三年规划中的25个课题研究与试验工作均取得乙定的成效,并在仓储工作中广泛应用。几年来,共撰写阶段性试验报告15篇,有3篇仓储论文在国家级仓储刊物上发表,《地下洞库和空调仓制冷储存大豆的研究》参加了“中国粮油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”交流并被年会论文集收录,《地下洞库大豆安全储藏试验》和《不同熏蒸方法防治长角扁谷盗的效果研究》分5rj刊登在2005年《粮油仓储科技通讯》的第二期和第三期。
(七)多方法防治害虫有新的发展。为达到年常规熏蒸不超过一次的目标,公司始终坚持以防为主、综合防治的方针,在总结多年害虫防治经验的基础上,根据不同的虫种、虫期、虫态等情况,积极采取布设防虫线、防虫网、防虫帘防止害虫感染,敌敌畏、灯光习性诱杀抑制害虫发生发展,做好清洁卫生等综合防治方法,保持粮食品质取得明显效果。在夏季和进出仓较频繁时,仓房四周进行喷雾消毒,抑制害虫繁殖采取磷化铝间歇、缓释熏蒸,保持磷化氢气体浓度在300ppm以上,相对延长密闭时间,彻底杀灭害虫,实现年熏蒸一次的目标,个别仓实现全年免熏蒸。
(八)安装库区远程监控系统有新的发展。在各库区安装周界防盗报警系统、闭路电视监控系统,2005年又投入52万余元,在龙头山三个库区安装了图像、数据网络远程监控管理系统,实现主控中心与各粮库之间的点对面监控,达到了各库区警卫室和中控室的监控同步,仓内监控和粮情巡测显示同步,仓内粮情监控和库区安全监控同步,市粮食局、公司和粮库的三级远程联网同步,进一步提高储备粮的粮情检测和监控水平,扩大了库区的监控范围,消除了监控死角,为安全管理工作又增加了一道保险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我司在科学储粮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:一是减少了熏蒸用药量。万吨粮平均用药量从2002年的175公斤、2003年为166公斤、2004年为164公斤、2005年为150公斤、2006年为105公斤,呈逐年下降趋势;二是降低了保管损耗。通过科学储粮手段实施控湿调质,有效地将保管损耗控制在3%o以内;三是提高了储备粮油品质。经过采用储粮新技术,不断改善储粮工艺,有效延缓库存粮油品质下降速度,使各级储备粮油宜存率逐年上升,2002年为78.2%、2003年为85%、2004年为95.1%、2005年为99.1%、2006年为99.3%。 |